二、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并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二)教育學的發(fā)展
1、萌芽階段
(1)萌芽階段的教育思想
中國:
《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獻,相傳作者為樂正克。對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闡發(fā)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學校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等,以對教育原則的總結最突出。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學思結合。
墨翟:兼愛、非攻,注重實用技術。
西方:
蘇格拉底:教學方法:產婆術(包含蘇格拉底諷刺、定義、助產術三歩)。
柏拉圖:《理想國》,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最早提出者。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代表作《政治學》。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則,注意到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
昆體良:《雄辯術原理》或翻譯為《論演說家的教育》。將學習過程概括為:“模仿—理論---練習”三個階段
(2)特點:
尚未從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中劃分出來,表現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缺乏理論上的思考和經驗上總結。
以習俗的認識為主
以機械類比、比喻、寓言等思維方式為主;
有關教育的論述包含于哲學或道德論述之中。
2、創(chuàng)立階段
(1)創(chuàng)立階段的教育思想
夸美紐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被譽為“教育學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發(fā)表了《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
主要思想:
關于教學原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fā)展的原則
關于教學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統(tǒng)論述班級授課制以及教學的原則、方法
關于教學思想:提出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關于教學內容:規(guī)定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
具體的教學原則:首次提出并論證了直觀性、系統(tǒng)性、量力性、鞏固性和自覺性等一系列教學原則
盧梭:
法國思想家,代表作《愛彌兒》,倡導自然教育和兒童本位的教育觀。著名的一句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
康德:1776年在德國柯尼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授教育學,使教育學首次進入大學課堂。
裴斯泰諾齊: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篤德》《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的》。其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要素教育理論,研究了小學各科教學法,被稱為“教育史上小學各科教學法的奠基人”
主要觀點:倡導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
提倡情感教育,愛的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洛克:
提出白板說
主張紳士教育
赫爾巴特:科學教育學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
主要觀點:將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tǒng)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三中心論
提出“四階段教學”理論:明了、聯想、系統(tǒng)、方法。后其學生齊勒修改為“五段教學法”
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公民
杜威:
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
主要觀點:
新三中心論:學生、活動、經驗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主張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
學校即社會
提出五步教學法:
創(chuàng)設疑難情景;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驗證這個假設。
陶行知:
被毛澤東稱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