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備考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的小伙伴們,閩州教育網小編提醒,為了能夠順利通過考試,請考生們要抓緊時間記憶考點,下面小編將和大家分享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科目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部分內容的考點,速來了解一下吧。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考點記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一、課程的概念
“課程”指課業(yè)及其進程,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廣義的課程: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
狹義的課程:特指一門學科
我們所研究的課程是廣義的課程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
二、課程的類型
(一)從課程的組織方式來劃分:分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
綜合課程:是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以上學科領域而構成的一門學科。
活動課程:又稱兒童中心課程、經驗課程,是為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二)從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的角度來劃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三)從課程設計、開發(fā)和管理的主體來劃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fā)的民主決策過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是教師,起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
(四)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自發(fā)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如師生關系、校風、學風等。隱性課程是伴隨著顯性課程而生的,沒有顯性課程就沒有隱性課程。計劃性是區(qū)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主要標志。
三、課程理論流派
(一)學科中心課程論
是最早出現、影響最廣的課程理論。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和布魯納等是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要素主義、結構主義是其代表理論。
(二)活動中心課程論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會中心課程論
代表人物:
社會改造主義:布拉梅爾德
批判理論:金蒂斯、布迪厄
四、課程內容(需重點把握)
(一)課程計劃
1、概念:
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是學校組織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學校安排整個課程檢查、衡量學校工作和質量的基本依據。
2、課程計劃的組成
主要包括課程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以及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課程設置是制定課程計劃的首要問題。
3、課程計劃的作用
是指導和規(guī)定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課程標準的依據。
補充: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應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征: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二)課程標準
1、課程標準的含義: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的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準的結構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課程目標,這是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包括總目標和階段目標。
第三部分是課程內容,是具體的知識內容要點。
第四部分是實施建議,包括教材編寫的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等。
3、課程標準的作用: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對教師工作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三)教材
又稱教科書,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教材的編排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線式編寫兩種基本形式。
教材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其中,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故人們常把教科書與講義簡稱為教材。
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yè)。教材是進一步擴大知識領域的基礎,所以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發(fā)揮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備課、上課、布置作業(y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練掌握教材內容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